当年Intel曾展示了使用了45nm high-k/metal栅极来截止电流。自2007年未,Intel已经推出了基于45nm工艺的处理器产品(Penryn) ,而该公司在2007年公布的IEDM报告,也是半导体界首次对 high-k/metal栅极所能获得的成就进行了展望。
而在IEDM 2008大会的处理器技术会议上,业界的焦点变成了向32nm转移。会上出现了5种不同的有关32nm工艺的论文,不过每一篇都是基于High-K(高K)栅电介质+Metal Gate,实现了在增加管线控制的同时减少漏电。
向high-k/metal栅极的转移,对于整个业界来说绝对是一次挑战,并且将会加速芯片产业的整合。这成为了其中几个45nm前忠实拥护者的转折点,他们最终选择了停止内部发展新的工艺技术。
无论是德州仪器或者是富士通,都是以高性能的工艺技术而闻名,并且与多家实力强劲的CPU设计团队拥有合作关系。这两家公司在代工合作伙伴的选择上都是TSMC,无论这样的决定是否因为high-k/metal技术高昂的开发成本,但是现在的情况对于两家公司而言都不会感到轻松。目前这两家公司承受着沉重的财政压力,而工艺的发展与升级的代价则无法想像的高昂。
R&D中心的高成本以及人才的缺乏,加速了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这样R&D的成本也可以由竞争对手共同承担。比如IBM与其世界级的研发人员,成为了这个发展趋势的主要推动者与受益者,IBM与很多业内公司进行了SOI方面的合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IBM的合作伙伴一直都是一些较小的芯片设计商,但是最近IBM也开始与STMicroelectronics,Toshiba 和NEC这些大型IDM进行合作。作为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Intel和TSMC已经放弃了与任何企业发展联盟,而两家公司的收入与规模,也会轻松得与摩尔定律的发展继续挂钩。
所有的人都会同意high-k/metal栅极需要CMOS技术继续有效的发展。不过这里几家公司之间也存在激烈的讨论,也就是什么是栅极堆栈生产最佳技术方面的讨论。这里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 “gate - first ”和“gate last”。Intel是“gate last”的坚定支持者,而其他公司则倾向于使用“gate - first ”技术。
Intel的45nm工艺已经被多家不同的逆向工程公司所分析,而其“gate first”32nm工艺自然也被彻底得进行了检验。结果就是,“gate replacement”(gate last)很少有技术够应用在“gate - first ”工艺上,比如硅基与high-k栅极之间的第一个中间层,而其他技术无法使用。
比较起来,“gate first”与当前的 SiON栅极和多晶硅栅极堆栈(polysilicon gate stacks)有些相似。基于high-k halfnium的栅极和金属电极材料都不是传统材料,“gate first”技术的一个难题就是,找出能够抵抗高温的晶体管堆栈(超过摄氏1000度),而且还需要与适变技术要求一致。“gate first”技术的支持者表示,该技术更简单并且可以更好得适应将来节点的发展。
“gate replacement”技术首先是形成硅基与high-k栅极之间的SiO 2或SiON接口,这样就会在绝缘体上形成超薄的保护层( PFETs为TiN, NFETs为TiAlN ),其次就是临时多晶硅栅。接下来就是形成源漏,硅化和停止蚀刻以及第一层间绝缘。在这点上,多晶硅栅极会被移除同时更多的金属被加入晶体层完成金属栅极。这个整个过程要远比“gate first”复杂。
但是“gate first”也有其优势。首先就是PMOS和NMOS可以分开使用,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好的优化。同时两种金属不需要暴露在高温下而只是简单的材料选择。最后就是,Intel声称多晶硅栅极的清除可以被用来增强应用技术,从而可以提高截止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