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在PentiumII 450问世的同时,Intel宣布了新Celeron 300A和Celeron 333的问世。面对之前的失败,Intel吸取了教训,新赛扬在芯片内集成了128KB二级高速缓存,虽然相比PentiumII的512KB二级缓存而言,赛扬内部集成的二级缓存仍少得可怜,但正是这128KB的全速二级缓存使赛扬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极大地改善了赛扬的整体性能,而之后推出采用Socket 370接口的Celeron 366MHz/400MHz更大的增强了在低价PC市场上竞争力。同时,Celeron 300A也造就了那一时代的经典。
【图】超频王Celeron 300A处理器
【图】AMD生产的K6-3处理器
1999年,AMD在成功推出K6-2之后,趁热打铁推出了升级产品K6-3和K6-2+,其中K6-3先于K6-2+推出。其实它们与K6-2的差别就在二级缓存上。K6-2的二级缓存是建立在主板上,并以CPU主频速度的一半来工作,而K6-3则效仿Intel Celeron 300A的做法,把二级缓存封装在CPU内部,并以全速运行,在原有主板上的缓存配合下构成了史无前例的三级缓存。然而这样也带来了成本上的巨幅提升,复杂的设计也使良品率大为降低,使得AMD首次遭遇到了由于价格偏高而一直不被普通用户接受的状况,AMD也认识到了性能好并不代表销量好。此后AMD开始迅速转向K7架构,并于后期正式摆脱为Intel“打工”的形象,开始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1999年2月17日,Intel发布了SLOT1构架PentiumIII处理器,起始主频为450MHz,外频100MHz。PentiumIII处理器使用更加先进的动态分析技术和PSN序列号识别技术,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增加了SSE指令,SSE对3D及图形处理方面的帮助非常明显,效能比同主频下的PentiumII快了50%左右。然而当时与之搭配的i820主板却因遭遇技术问题为Intel埋下了祸根,另外其采用的RDRAM内存价格高昂且产能非常有限,均造成了PentiumIII的失败。处在霸主地位的Intel由于再次犯了过高估计自身影响力的错误,违背用户意愿的做法只能以失败告终。
1999年6月AMD正式发布了K7处理器(Pluto核心),K7系列的处理器以其强大的性能、广阔的提升空间,一直活跃到了2005年。第一代K7使用了和PentiumII近似SLOT1的SLOTA接口,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使用了EV6总线,当时就达到200MHz的前端总线,并暴露出内存遭遇瓶颈的状况。第一代K7处理器起始主频为500MHz,最高主频700MHz,K7在浮点运算性能上首次大幅度超越了PentiumIII,Intel最后的一点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AMD也因此真正和Intel开始了齐头并进的竞争。K7不但将性能强劲的PentiumIII击败,后期居然和Pentium 4奋战至2005年,的确算得上是AMD历史上传奇的一代。
为应对AMD K7处理器巨大的挑战和规避SLOT1平台昂贵的价格,Intel于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采用FC-PGA封装的全新铜矿(Coppermine)核心PentiumIII处理器,Socket370接口。新处理器使用0.18微米工艺制造,领先与AMD,133MHz的前端总线,在性能上大幅超过了老PentiumIII,达到了和K7同级的水平。2000年Intel发布了0.13微米工艺制造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III-S处理器,最高主频为1400MHz,512KB的全速二级缓存,而且加入了最新的数据预先读取(prefetch)的扩充功能,这项技术在Pentium 4处理器上也得到了延续。其后又推出了Tualatin核心的Celeron,二级缓存缩减为256KB,但性能依然十分强劲,可以说是K7最为称职的对手。然而此时Intel却再次做出错误决定,用高主频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却忽视了比Tualatin核心处理器还要低的性能,这也使AMD赢得反击机会,并最终在浮点运算处理效能上长时间领先于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