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起苹果系列计算机开始另辟蹊径,其它非X86系列CPU也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Intel生产的X86处理器日见坐大。1992年以后,Intel又相继推出了486家族的新成员——采用倍频技术的486DX2和486DX4以及具备电源管理功能(SMM)的486SL系列,倍频技术使处理器的内部工作频率可以几倍于处理器外频工作,随即将主频推向了新的高峰,微处理器性能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Intel就此确立起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
正在Intel春风得意之时,在X86系列的阵营内又冒出了日后Intel的死敌——AMD公司,它生产兼容X86的处理器,同样命名为“386”和“486”,但价格却比Intel公司低得多,当时人们的品牌意识也比较淡薄,只要是386或486处理器拿来就用,这也为AMD争得了不小的生存空间。
随着AMD凭借这种做法不断蚕食Intel的市场,Intel再也无法忍受,随即要求兼容其X86的CPU不得使用X86名称,然而联邦法院最后的判决却是:兼容X86芯片的CPU厂商仍可以在它们的产品上继续使用X86名称。此后一段时间里,AMD生产的386和486处理器数量居然相当甚至超过了Intel公司,并借此瓜分了不少的CPU市场份额。
Intel眼看市场份额丢失,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在1993年推出新一代处理器时,采用了更为精明的命名方式,并不是此前的80X86,而是此后享誉业界的Pentium(奔腾),正是这种将品牌化概念引到处理器市场竞争当中的做法,才再次让人们认识到了Intel的强大,或者可以说正是这一经历也培养起Intel独揽大局的风格。AMD介入X86微处理器市场,却将Intel带入了更加辉煌的Pentium时代,也促使“摩尔定律”成为了计算机时代的第一大定律。对竞争早早就有了深刻认识的Intel能取得成功也就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