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是300多年前的伊萨克•牛顿留给后人的一句名言。今天当我为这篇文章整理素材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样摆在面前:有限的篇幅和时间无法历数这些业界的巨人们和他们的创举,但是读者又希望了解CPU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演变融合。
事实上当今CPU发展所经历的正是一条不断融合的道路,这篇文章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点,正是CPU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的标志性事件,这些技术带给用户的远不止是性能提升,而是一次次技术和应用革命。所以我们最终确定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探寻CPU发展与融合之路。
● 80486处理器诞生之前
1978年Intel 8086中央处理器发布,标志着X86架构CPU走上历史舞台。因为在此之前的所有Intel CPU产品都是以“86”作为结尾的,所以X86或80X86是Intel首先开发制造的一种CPU体系结构的泛称。
在此后的30多年中,我们在CPU性能逐步增强之外,看到了这样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CPU从集成协处理器,到集成缓存,再到集成内存控制器,一直走到今天集成GPU核心,未来还将集成更多功能。这是一条逐步包容、由简到繁、功能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路线,也是一段非常值得回忆的历史。
8086处理器
CPU的位数是指CPU能一次同时寄存和处理二进制数码的位数,这和CPU中寄存器的位数对应。如果说的更通俗易懂,CPU的位数代指一种CPU的运算能力。一个CPU是多少位,主要取决于CPU内部寄存器,ALU的位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位数与CPU接口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位数没有直接关系。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处理器。386集成了27万5千只晶体管,超过了第一款通用处理器4004芯片一百倍。386是Intel第一款32位处理器,32位应用环境直到今天还是业界主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不过80386处理器在当时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或者说是障碍,那就是这颗处理器的浮点运算能力很低下。很不巧的是在386时代,PC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日愈凸显,CAD、CAM、科学计算、3D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很多软件必须在有协处理器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正常使用。因此Intel专门为386处理器设计了一颗辅助芯片名为387的协处理器,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购买这颗芯片以增强计算机的浮点处理性能。
实际上第一款协处理器是配合给Intel 8086使用的8087,因为七十年代的技术限制,一般只能将数学协处理器做成另外一个芯片,供用户选择。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制造的成本,提高了良品率,更降低速度不敏感的用户的支出:他们可以暂时不买数学协处理器,直到需要的时候买一个回来插到IC插座里即可。为了配合X86架构的鼻祖8086处理器,8087协处理器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387协处理器与386微处理器并行连接,可以构成一个高效的386处理器系统,而缺少了协处理器的单独386芯片浮点运算能力非常有限。实际上387芯片相对于386的改变就是增加了8个80位的浮点寄存器,以及16位的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标志寄存器。这样387协处理器就为386处理器扩充了七十多条指令和多种数据类型,使得386处理器的浮点也能够遵循IEEE754浮点标准。
濮元恺所写过的技术分析类文章索引(持续更新) | |||
显卡只能玩游戏? 10年GPU通用计算回顾 |
|||
别浪费你的电脑 分布式计算在中国 |
Computex独家泄密 解析AMD下代GPU |
【每日焦点】偷梁换柱?揭秘希捷翻新硬盘造假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