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y Trail处理器特点 各型号分部路线图: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最新一代Bay Trail处理器具体特点,相比上一代Atom处理器都有哪些提升。而最核心一点要说的就是“Out-of-Order Architecture”(乱序架构)的实现与应用。
上一代Atom处理器就采用了与本次“乱序架构”大相径庭的“顺序架构”,虽然架构设计更加简单直接,但在低功耗的优势面前,指令集的执行过程则过于的死板单调,进而带来的低效的运算效率,处理器的性能也就受到了抑制。相反,“乱序架构”虽然指令相对复杂多变,但可以有效的提升效率,从而提升了性能。而最核心的发热和功耗问题,上一页说到的“SoC”架构则将处理器芯片集成化提升,进而将功耗提升的问题得以解决。
Bay Trail处理器概述
从上面这个Bay Trail概述图中也可以看到相比Atom D2000系列处理器提升的部分:
集成化提升,更小的封装面积:Bay Trail-D SoC采用了25 x 27mm的BGA封装方式,芯片的集成度有了明显提升,这也是低功耗微处理器的一个必经之路。
处理器集成的GPU性能提升:处理器核显芯片带有4个EU芯片,图形性能提升的同时还支持主流的DirectX 11编程接口。甚至支持最高两个独立的2550 x 1600的分辨率显示输出,其应用性有了不小的进步。
SoC带来的超低功耗:在功耗设计部分,Intel官方给出的热设计功耗为10W,这对于传统的桌面平台来说,仅仅10W的功耗确实够低。后面的测试我们也会进行具体的验证。
支持最高1333MHz双通道内存:内存支持部分,处理器支持双通道DDR3L(L:低电压版标示)1333MHz/1066Mhz,对于平台性能也有了保证。
上图是Intel桌面低功耗平台的路线图,相比上一代Atom处理器的命名,在低功耗处理器中我们也竟然见到了熟悉的“Pentium(奔腾)、Celeron(赛扬)”。从Intel细分市场的角度上来看,将原先独立命名的Atom提升为了奔腾、赛扬,也从这个角度证明了这一代低功耗入门桌面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当然相比传统Haswell架构,低功耗、低发热、低售价也是必然的特色。其中在2014年一整年,奔腾J2900、赛扬J1900/J1800,以及后续型号将会与我们见面。
具体到10W低功耗处理器的参数,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Intel对于型号的划分还是非常细致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低功耗版本的赛扬、奔腾并没有Intel睿频技术,但其中的三款型号(赛扬J1800、赛扬J1900、奔腾J2900)却拥有类似于睿频的Burst突发技术,可以将拥有主频基频小幅提升,另外这三款型号的核显最大频率也相应拉升,从而更加细分了市场。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