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你轻松加入5GHz俱乐部
提到超频,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先澄清一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超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指任何提高计算机某一部件工作频率而使之在非标准频率下工作从而提高该部件工作性能的行为。超频包括CPU超频、主板超频、内存超频、显示卡超频等很多方面,而其中CPU超频、主板超频、内存超频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
5GHz这个频率你想过会是怎样的性能吗?在此篇文章之前我们ZOL评测室曾经报道过一篇《轻松超5GHz Pentium4 631国内首测》的文章,只要你的平台效果好就完全可以在风冷的情况下将631处理器超频至5GHz。
猛超5.1GHz SuperPI 25秒截图,点击放大
Superpi 1M首次突破10秒,达到9.828秒(Vcore1.6v)
除此之外,Intel即将发布的Core 2 Duo X6800也已经被我国台湾选手成功超频至5.266GHz,SuperPI 1M挺进10秒大关!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动手吧!
以我们最经常提到的CPU超频为例,套用前面所给出的超频定义,通常所说的CPU超频是提高CPU工作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但CPU超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主板和内存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CPU频率的不断提高,主板的前端总线频率(Intel平台)或HT总线(AMD平台)频率也相应提高。再者,CPU频率和内存频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分频),而为了达到预期的超频效果,适当提升或降低内存的频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在486时代之前,由于CPU采用了统一的主频设计,因此中央处理器的频率就是主板的频率,芯片组、内存、缓存也均运行在同一频率上,因此主板上没有倍频跳线,每个主板只适合一款CPU。而此时也诞生了最早的超频记录——Amiga 500的Motorola芯片从9MHz超到12MHz,英特尔80286从8MHz超到12MHz。不过这个时候的超频行为只是个别技术高手才能做的事情,需要用烙铁更换主板上的晶振来改变频率才能够做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DIY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而超频作为DIY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早已变得不在高不可攀,几乎每一位玩家都能够享受超频所带来的乐趣。选择进行超频的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超频不当极有可能造成配件损坏,主板电容爆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一、刚刚接触DIY不久的初级用户。他们DIY知识相对较少,对超频更是了解甚少,只知道超频是DIYer高手行为,因此便盲目跟风,并不清楚超频的利弊。
二、对超频有一定认识,具有一定的DIY基础的玩家。这部分玩家选择超频多是因为资金不足或是机器配置不高,但又不想去升级的人,在这种情形下就只有用超频来提高机器的性能。
三、真正的超频玩家,他们往往是为了兴趣和能够打破超频记录而去超频。他们拥有深厚的DIY功底,为了使得主板具备更强的超频能力甚至不惜对主板进行电压改造以及更换电容。而为了使CPU能够工作在更低的温度之下,液氮、干冰、压缩机等看似“变态”的制冷方式也是他们所经常用到的。
超频历史上的经典——赛扬300A处理器
超频真正作为一种几乎人人可做的大众行为开始普及,Intel公司于1998年所推出的赛扬300A处理器功不可没。这款可以轻松将主频和性能提升50%的处理器也早已经成为超频历史上经典中的经典,也将超频和CPU紧紧联系再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