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第一块Socket 4架构的CPU——英特尔Pentium 60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在这么多年里处理器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近几年中处理器的飞速发展已经打破了摩尔定律中提到的: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的这种情况。(戈登·摩尔的经验法则,他是Intel公司创建人之一)
经典处理器历史回顾:
Celeron 300A超频很疯狂
(Celeron300A)
1999年,英特尔发布了Celeron(赛扬)处理器,最初的Celeron是没有二级缓存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来夺取低端市场的份额,由于没有二级缓存,Celeron处理器效能较弱,所以上市后反映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就给Celeron处理器添加上了128KB的二级缓存。加入二级缓存的Celeron处理器市场反应效果非常好,Intel借势又推出了一款Celeron 300A处理器,这款处理器集成了128K的二级缓存,标准的外频为66MHz,当时几乎每颗Celeron 300A都可以轻易将外频调节到100MHz,稳定运行在450MHz的主频下,就这样一代的经典的超频王诞生了。Intel乘胜追击,随后在1998年英特尔的发布了Socket 370构架Coppermine核心的Pentium III,有500 MHz到1133 MHz等各种版本,同一时期的赛扬处理器也升级到了100MHz的外频。相对Intel架构转型来说AMD时间比较晚,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AMD转型SocketA,很显然此时Slot A架构很明显已经落伍了,没过多久2000年7月AMD已经研发出至今最长寿的Socket A也就是Socket462架构的CPU, Socket A封装的Athlon处理器针对Intel的P3处理器,低端的Duron处理器针对Intel的赛扬处理器。早期的Athlon 雷鸟(Thunderbird )使用0.18纳米制程,采用陶瓷封装技术,功率高达72W,而Morgan 核心的毒龙( Duron )处理器也首先开始支持SSE ,同样是采用老式0.18纳米制程,功率为60w左右。在AthlonXP发布前,发热量一直是让AMD比较尴尬的问题,烧毁CPU也是常事,每个AMD的FANs不得不花上很高的价格买一款优秀的散热器,为CPU解决散热问题。
超频新宠AMD Barton(巴顿)2500+
(Barton2500+)
2003年初,为了证明自己处理器的优势与他的对手Intel对抗,AMD改用了PR值的命名方式来。最经典的就是Barton(巴顿)2500+了,它的实际主频并不高,只有1830MHz,具有一个512 KB的L2 cache,几乎每颗Barton2500+都可以轻松超频到3200+,一时间备受发烧友的推宠。2004年7月754接口的AMD Sempron处理器也随之发布,SocketA构架的AMD处理器也会被逐步淘汰。
江湖龙虎斗Celeron D Vs Sempron754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基于Socket 754架构的Athlon 64处理器诞生了,与此同时Socket 940架构的Athlon 64 FX和Opteron也诞生了,毕竟是过渡时期,上述Socket 754和Socket 940架构的处理器也只是昙花一现。在Intel方面也不甘示弱,2004年下半年,Intel的Celeron D的出现让AMD感到了大大的不爽,DO核心的2.4GCeleron D不加一丝电压可以轻松超至3.6G。很显然AthlonXP已经不在是Intel的对手,此时过于被动的AMD为了在低端平台能够抗衡Intel,在04年第3季度让Socket 754 Sempron盛装出场,其超频能力也备受发烧友的关注,作为业界老大的Intel也按奈不住寂寞,在低端平台上Intel推出了一款廉价版本的P4处理器-P4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