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1年的夏天,位于台北松山机场旁边的展庁成为台北电脑展的出生地。与12月(冬季)在美国举办的CES和3月份(春季)在德国举行的CeBIT相比,在举办的台北电脑展在“一年最热的6月展览死季”独树一帜。而如今“想在CES,看在CeBIT,买在Computex”已经成为每年IT行业发展的指航标。随着行业的变迁,台北电脑展在国际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而当年时任台北电脑公会理事长的宏碁董事长施振荣和会务人员,是推动台北电脑展走过29年辉煌的幕后英雄。作为29届台北电脑展大陆地区唯一专业合作媒体,中关村在线独家专访了台北电脑公会副总干事张笠。
台北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副总干事 张笠 先生
电脑展需要大陆厂商
于冬雪:我们看到这次展会设立了大陆的交流区,这有什么成果?
张总:这是现任理事长王振堂主张的。电脑展要再上一个档次,不能忽视中国大陆的产业。中国大陆的PC制造不如台湾,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没话说。中国大陆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电脑展要从IT展变成ICT展。当每个东西都是便携式上网,就跟手机一样,它的消费性是越来越强。如果大陆厂商不能加盟,这个展的代表性是不够的。
当时主办方设定,希望大陆的大牌子,最好是电子业的大企业能够来,尤其希望跟通讯、消费电子有关的能够来。当然这次你们也看到了,大陆七大电视机厂商都来了,他们来买台湾的面板。展览必须要搭配相对应的会议,大家谈未来高清电视的规格,有没有可能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能不能作出新的市场,大陆有指导力量,因为大陆的市场大。台商有没有办法在早期就介入到标准制定,开发芯片。过去永远都是垄断在欧美大厂的手里,永远要付一大堆的专利金给这些人,未来能不能改变。
于冬雪:请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今年活动搞的非常好。2010年还有什么样新的想法和改变呢?
张总:现在预测12个月以后的事情不可靠。但我认为COMPUTEX基本格局明年很难有大变化。
第一,我们的展览空间是满的。到2013年之前不会有更大的展览面积,所以对规模再大先不要期待了。
第二,会不会有更多新的产品,新的软件平台出来之后,都不会在第二年立刻换代的。说的好听点,明年应该是乘胜追及搭顺风车的阶段。比如宽带移动通讯,现在投资3G都还没有回本,对于4G投入大家都是说说,没有大笔的投入。那到底WiMAX再过一年会走到什么样子,真的无法预料,我现在唯一明确的,我们要跟贸协合作好,把大陆展区做大做强。
电脑展“挺住了”
于冬雪:去年大概是多少人?今年的展会数据怎么样?
张总:在ICT产业碰到几十年来或者有史以来最惨的经济不景气的过程中,电脑展挺住了。今年的新产品真的是百花齐放,去年炒netbook上网本,就因为华硕的Eee PC很成功,去年英特尔在展览里搞了一些联展,那时上网本能不能卖得好不敢说。金融风暴一来,平价电脑出头,今年不但英特尔要加码升级,AMD、谷歌等等都认可,纷纷投入。可能将来每百台笔电至少有20%上网本是确定的,上网本已经是一块蛋糕。
要看到,谷歌推出的平台,宏碁采用了,我估计还有別家,不公开在这个展上宣布。代表微软和谷歌有场大战,谷歌的全球副总裁也来参观了,我们正在做台湾公司的工作,希望明年谷歌也来电脑展。因为微软今年首次在展期第二天办了三千人的大会。以前都是英特尔在第一天办两三千人的大会。因为他们要密切的和厂商结合及做声势,今年几个大公司也推出了硬件解決方案,的确造成了PC机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百花齐放的现象。
于冬雪:是不是也有一些小的遗憾,这次像索尼、HP、戴尔厂商没有看到。
张总:这跟电脑展的外贸定位有关。你们看到的1700多家展商有1400家是台湾企业,我们基本像广交会,我们邀请参展的外商基本希望是3C产品关键零组件的供应商。全世界90%的笔记本都是台湾做的。真正的制造商,都被台湾人占了。所以我们是真正的采购展,你碰到哪一家展出企业都是真正的有出货能力,不是挂牌的厂商。
于冬雪:请您介绍一下现任理事长王振堂。
张总:王理事长奉行“减法经营哲学”,他每天想的是组织能够不做什么事?
于冬雪:我们在Acer中国也可以看到200多个人做十几亿美金的生意,每个人都会以一当十,以一当百。
张总:他的出身不一样,我们之前每个理事长都是创业者。王振堂不一样,他是台湾最好的台大电机系毕业,他跟施振荣都是台湾路港小镇那边的人,他哥哥跟施振荣是好朋友,那时候刚办宏碁公司,就叫他弟弟也来上班。从业务工程师一路干下来,他是从基层做起来的。他这个人细微之处是很精到。他原来管宏碁的零组件业务,不管外销。后来宏碁集团决定切几大块分家,先是李焜耀专管明基,后来把宏碁产和销分开,林宪铭到纬创做制造这一块。宏碁这个品牌整机的外销,请王振堂来做。
张笠先生讲述王振堂的“减法哲学”
他一上来,第一个处理之前的各种投资,他认为太复杂了,而且很多都是亏钱。第二,他决定不一定向自己的兄弟公司买货,比如说面板不一定要买友达的,电脑不一定要让纬创帮我做。向自己人买,他肯定让自己兄弟退一步,先出货给HP和戴尔,自己人没有得到好处,价格还不能砍。他就向仁宝买、向富士康买、向广达买,价格又便宜,出货又快、品质也好。他这种做法让整个的Acer的体制得到了改变,也成为强势的买家。
他基本是奉行“简单就是美”的哲学, 他每天想的就是我公司哪些事不要做,把力量再集中到更重要的事。
他说,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要挑一件或者两件大事来细细做好。要总想,如果你只剩下一口气,那要干什么事?
王振堂奉行“减法哲学”
于冬雪:您刚才讲了王振堂理事长的管理风格,他的管理风格作为公会的理事长,会不会对公会有一个整体风格改进?
张总:有意思的发问,他一上任,说理事长一任3年,两任6年,由于理事会大家事业都很忙,能不能只挑一两件大事来做。6年专攻两件事,什么事呢?首先要振兴产业,在PC时代,台湾已经风光过了,可是现在进入这个PC几乎不成长的时代,下一个产业在哪里?下一个牛肉大饼在哪里?讨论后认为会是行动计算及联网产业。
于冬雪:我刚才看了简介片,推动台湾成为WiMAX圣岛。这也是今年展的口号。
张总:很清楚,不管是3G、4G、5G,先是每个点都可以固定上网,接下来是移动上网,再来是移动宽带上网。一方面是建设网络基础架构,另一方面要有上网的接入点产品。接点无外乎手机、SmartPhone,还有Notebook,笔电运算功能比较强,可是过去它不是上网导向,接上网的时间慢,Netbook上网本针对快速上网需求出现,最新的产品开机只要18秒就上网,关机只要1秒钟,这就是廉价的上网机,精致又时髦的商品。
宏碁不是电信营运商,但早就算好了,要率先推出WiMAX或者是宽带接入功能的PC,引领时代的浪潮,在气势上,这就把别人比下来了。
张总:就像过去我们讲到PC就想到台湾,说是电脑共和国,王振堂理事长说,谈宽带通讯,想到WiMAX这个系统就想到台湾,你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于冬雪:这个逻辑是对的,我想问这么多的理事长中,谁的任期最长?
张总:每人最多就是两任,一届3年,每个人最多6年。
于冬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工作,他们在公会上的精力投入大概会有多少?
张总:他们典型的行程是这样的,由于我们公会已经很大了,有250人,通常是一定金额以上的案子才需要他们签字。过去是一周抽半天来公会批公文,有时候他要忙的话,我们的总干事就会带文件到他们公司签字,此外他们要出席各种仪式。
你会发现,作为一个大领导,主要是仪式性的活动和做决策,大概就是这两件事情。这个事情就会忙得不得了。我们会报告理事长,这个仪式你要去一下,对我们的业务发展也就有帮助。
张先生讲到电脑公会理事长的任期最多只有6年
于冬雪:听您这么一介绍,让我们对整个的台北电脑公会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这次我们来到台北电脑展,您有什么信息跟我们分享,或者台北电脑展取得了哪些非常好的成果?
张总:前两天的统计,国外买主没有衰退,基本跟去年持平。
于冬雪:王振堂现在做理事长,之前有好几任的理事长,从公会的角度来讲,哪一任理事长对推动整个产业或者公会作出的贡献更大?
张总:公会上一届是半导体行业的力晶半导体当理事长,再上一届是凌群,主要做系统集成,也接到深圳证交所、上海证交所的生意;再上一届是神达电脑,更前一届是宏碁施振荣,再早的第一届是王安,是在美国做迷你电脑起家,公司现在不在了。王安一九六几年在台湾设的分公司,当时我们是15个外商电脑公司发起的公会,像IBM,HP,因为那时候没有PC。到了八十年代,因为英特尔等开放架构,台商大量的投入,从量变产生质变,慢慢的由本地的厂商主导了这个组织。到现在为止,IBM和微软都还是我们常务理事会的一员。
当年只有15个会员,连一个专业的秘书都没有。后来PC时代开始,施振荣出来,那时候宏碁在台湾刚开始做,当做民族品牌推。他选上来也有声望,他最大的贡献是开办展览会。
本站前方记者于冬雪先生专访台北市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副总干事张笠先生
于冬雪:展览是施振荣先生提出来的?
张总:是啊,这都是他的故事,他说,我们就取名台北电脑展和COMPUTEX吧。
于冬雪:这个名字也是施先生起的?
张总:是的,那时候公会还小,只有几百家会员,大家号召号召,IBM也来展,HP也来展。那时候不分软硬件,就像北京科博会,是一个大杂烩,那时候电脑还没有分的那么细。
1984年由台北电脑公会理事长施振荣先生取名台北电脑展和COMPUTEX。
于冬雪:那时候有展厅吗?
张总:第一届电脑展在松山机场旁边的一个很小的地方,那是台湾最早的展览厅,现在的世贸展厅是1986年才正式落成的,南港展区是2008年落成。我们开始自己办的台北电脑展,我们都还有那个时候的档案照片。做的第一年才一百多个展位,第二个就五六百个,来看热闹的多。就像大陆前几年车展人山人海。
于冬雪:车展到公众观众日的时候,会人挤人。
张总:后来大家发现,做软件和硬件的客户群不一样,当年软件还是企业用,个人用很少。我们公会为什么会有一个软件展?你们看到的春季电脑展就是软件展变过来的。软硬分开,把硬件全部放在一起展,可是展了几年大家发现有的人应该是外销的,有的人只做台湾市场,客户群也不一样,我们便把硬件拆成内销和外销的。 做外销展我们就邀请外贸协会来合作,那时候工作人员很少,我都还没有来公会。那个时候我们的力量还很小,台湾的电脑公司老板也都是二三十岁,刚创业,也不太知道怎么做外销。
第一届电脑展地方很小也没什么规模
于冬雪:第一任施先生创办了电脑展,在之后的几任的理事长又做了哪些真正推动电脑展有益的事,对整个地区和产业发展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张总:施先生接下来是神通的侯清雄,他是神通神达企业共同创办人,他也是台大电机毕业的。当年台湾电脑热门,原来的传统行业纷纷投资电脑业,侯先生參与神通创业,也是做PC的,施振荣開办了一个展或者两个展,侯先生办了更多展。他们两位把大公司制度化的机制导入到我们的会中。施先生认为,我们作为行业协会,一定要公开、公正、透明。比如说我们的帐,金额再小也不要找台湾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证,让会员相信你,缴会费给你,当然需要你的财务是透明的。就像老百姓纳税,总希望政府的帐是真帐,不是假帐。而且施振荣也树立了很好的风气,所有的理监事代表公会出去都是自掏腰包。公会的经费只能用在会务人员身上。假设施先生率领团去北京,他的机票是自己出,如果我跟他一起去,我的机票和住宿是公会的。这样就避免了大家把公会作为一块肥肉,因为做展览会有收入。很多的小公会办了一个展赚钱,马上下个月就出国旅游,把钱都花了。
于冬雪:你们的公会从无到有,开始快速的发展。
张总:侯先生下来之后是刘瑞復,前两任确定了展览是很重要的营收保障,而且展这个服务也受肯定,你帮厂商做生意,厂商也很高兴。到刘瑞復又不一样了,他是做SI出身的,特别会做大客户生意,比如说证交所,他能把深圳证交所的案子啃下来,很不简单。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公会就參与了台湾政府的信息应用推广案,比如说要辅导医院、旅行业整个信息化,增加效率。辅导通常是由行业协会标组织你的会员,有软件、硬件、教育训练,建一个很好的辅导团队,可以教他们。用上电脑之后,企业就要向我们的会员买东西,政府可能出一点钱,就带动企业信息化。
那个时候台湾很多的部门会辅导所主管的行业信息化,刘瑞復理事长特别会谈大案子,6年之间让我们把政府这个客户也做起來。比如说我们做了十年,把台湾几万个诊所都电脑化,我们叫全民健保,诊疗费用申报台湾的健保局,全部可以管理,这也是我们在里面推信息化的建设。
于冬雪:每个人来都创造了一个新的一片天地。
张总:后来是力晶电脑董事长黄崇仁,他把我们带到了电子业上游。台湾的上游也很强,他也是半导体协会理事长,他让我们做半导体展览、光电展,我们从成品跨越到了上游。
于冬雪:整个发展和演绎非常的好,让人非常的振奋。之后就是王振堂。
于冬雪:是不是也有一些小的遗憾,这次像索尼、HP、戴尔厂商没有看到。
张总:他希望把IT和通信结合,所以我们称之为ICT产业。台湾这几年不只说IT产业,习惯说ICT产业。信息的计算能力不能只像孤独岛一样,要联网,才能满足需求。
于冬雪:我听明白您的意思了,几任理事长,其实都对电脑公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推动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张总:他们能够选为公会理事长,一定是他们的企业正旺的时候。公会是公开的舞台,如果自己的公司运营不好,哪有心情出来干公会的理事长。我们幕僚也没有多伟大,我们先相信理事长讲的方向是对的,我们总干事就会把这个方向的工作做到极致。我们越来越发现,不是我们很厉害,当初想要做电脑展,也是施振荣当理事长的主意,我们就去做好它。新理事长王振堂判断要做移动宽带通讯,他一定有他的判断基础,他每天谈的是英特尔、微软总裁这一级的企业家。他的视野比我们宽,他现在为什么要主打WiMAX,你打人人都看好主流的东西,拼得过电信巨人这些公司吗?何況他们还是封闭的系统,挑一个开放的二级市场,人家不注意你,你能在里面做到老大,也是好战法。
WiMAX昨天开两岸通讯研讨会,中国电信三雄都不看好WiMAX,但就像中腾收购悍马,全球立刻就看到你了。中腾是什么,从来没人听过。以前讲台湾的通讯,就是手机的代工,怎么会想到设备。现在突然WiMAX和台湾形象绑在一起了。
于冬雪:刚才张总讲的,各任的理事长带着公会一路发展起来,比如说这次的台北电脑展,我们有这么多好的展览,组织的这么的专业。怎么能够保证参展商的参展效果,您不断的强调有买主。看我们的公会资料中,还有一个买主数据库。信息化,我们怎么能保证他们的效果。如果大家来参展,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目的,有些人就说我来参展是向大家证明,我还在。有些人真的是要借助这次展会发布我的产品,还有的人,大陆国内展区的厂商更多的是希望有个很好的效果,比如说接到订单。公会在这里是如何运作的?
张总:台北电脑展很明显的是贸易展,交易会,尤其是外销的交易会,接单,接触潜在的客户。我们称之为量购型的客户,比如说下单一下子就下一万部,这样的客户能不能找来。二十多年来我们找贸协合作,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公会还小的时候,贸协在全世界有几十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都在经营当地行业买主。比如说我在智利这个国家,我知道智利哪些单位会进口PC产品,哪些会进口电话机的。把他们请到台湾来看展,可以有几千个、几万个产品让你选。我参加这个展会,花了几十万,能换到订单,很划算。台湾的一些企业,就靠一两个展,一年的订单就出来了。中小型企业很现实的,没有效果就不会进来。
英特尔这一级的大企业參加,主要是跟台湾和亚洲的合作伙伴有一个共同宣誓的作用,但是一个好的展览,既要有大款,也要讲究很多的实效。如果每家都是宏碁、华硕这规模,未必看得上小的买主。你说今天想要变成大牌子的经销商,可能他的条件还是蛮苛的。但小展商可能遇到500台就愿意出货了。龙配龙、凤配凤,展览就是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于冬雪:国内很多的企业都还小,没有那么大,他们更期望通过这种展览接更多的订单。我们在这儿有没有,刚才您讲的通过贸协请各国的采购用户,现在和各国的采购用户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维持和增加的?
张总:电脑展已经办了很多年了,第四年、第五年转到外销展的时候,外国人的人数就从500、1000、2000的成长,会员也从几十家到几百家。慢慢的韩国、日本的展览都被台北展压下去了。你现在要买一般的产品,没有比广交会更好的了。我们称之为指标展,因为你做了老大,你一棵大树把所有的养分都吸收光了。比如说你到汉诺威,你要买硬件,对于批发商、进口商,能买的就是台湾、香港、大陆厂商的,因为制造都是在这里。这三个地区,中国人不去参展,汉诺威就只能成为德国或欧洲本土的软件和通讯服务展,不是吗?
台北电脑展的品牌以及号召力很大
于冬雪:借着您的话,这几个展会不再仔细思考或者不做一个转型的话,可能未来受到这种更加专业展会的冲击越来越大,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总:因为硬体是全世界的市场,在其他的地方参展,能就近吸引当地买主,台湾展商不針对德国和周边国家的企业用户和政府用户,要的是来自罗马、俄罗斯、各囯的进口商,CeBIT能找到的台湾、大陆和香港的硬件厂商,加起来不过七八百家,台北电脑展是一千七百家,那边更有逛头?你买东西当然要挑最大的百货公司逛,进了这家,别家沒必要,也没力气逛了。经过了这么多年,老外早就习惯了,早年间,我们讲,11月份到拉斯維加COMDEX Fall看趋势,因硅谷的研发能力最强,80年代、90年代,好的芯片英特尔的标准,別地儿看不到成品,要去听演讲。3月到汉诺威看样品,6月来台北大量的采购,这有一个时间差。假设10月、11月拿到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软件,2、3月份的时候可以有一个样品,欧洲的市场对台湾出口商来说,跟美国一样大。几十个国家都会来看,所以要去CeBIT展。在欧洲和客户初步讨论,改良了之后,6月到台湾基本可以下单了。而且那个时候制造还没有外移到大陆,到台北、桃园、新竹看工厂,当场就在办公室里签单。
6月原是展览的死季,所有大陆型国家的展览都是春秋两季,6月热的要死。全世界在6月唯一好的展览就是我们,一开始主要是靠台湾电脑产业的实力把人家请来的。后来品牌效应出现,就有慕名而来的,形成滚雪球的效果。
于冬雪:您的意思是在COMPUTEX,过去在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其实已经形成了我们的品牌和具备比较高的号召力。
张总:我常常跟贸协提醒说,你有40多个点,邀请这些客人你的功劳很大但不能自满。功劳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厂商,1500家台湾厂商,每个人请十个客人来台湾就是15000人,我很多的同学都开电脑公司,他们卖力请客人来,华硕和富士康这样的大公司也这样做。
我们跟贸协做的是公共的宣传,比如说机场灯广告,哪里做一些补充。我们96年就开始利用网际网络预先登陆,这掌握了很好的资料库。3万多外囯人來,每年有1万人预先登陆看电脑展。这些老外可以根据前一年的数据库先发邀请函给他。这几年已经做到什么样了?假设 你是一个客户,你去年就来过了。你说要住在君悦饭店,你可能电脑展前两天到了君悦饭店,入场证就已经在房间等着你了。就算你没有预先登陆,我们在主要饭店也有服务台,当场办证,不必第二天现场排队登陆。我们都和专业的信息采集公司合作。而且我们跟贸协是主办单位,我们都有最准确的名单,很容易通知他明年怎么看展。
于冬雪:这种专业的数据库和专业的服务,确实让我们感觉在整个台北电脑公会的带领下,非常具有全球展会的竞争力,也让我们学习了很多的事情。
您反复强调,大陆的展区是重点,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的发展,三通之后,国内的企业也来这边采购面板。大陆和台湾厂商的交流会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在这样大的背景下,电脑公会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总:这个问题问得好,黄崇仁做我们的公会理事长,另外一个很大的意义是,他很注意大陆市场,以他当年做半导体,大陆最欢迎的产业。苏州电博会,是在他的支持之下开始的,公会领先台湾各个单位到大陆办展。但随着全面的开放,原先我们当桥的角色会相对的弱化,当年台湾政府不太赞成跟大陆接触,贸协因为有官方色彩也不行,更不要讲台湾的政府。只好通过民间团体,大陆很早就有一句话,企业对企业,行业协会对行业协会,人家就只能找我们。因为我们公会规模够大,很多的小公会根本没有两个员工。连去大陆出一趟差都没有能力,那个时候很自然被倚重。可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全面开放,政府可以跟政府打交道,不需要你这个管道了。所以我们要自觉,要能够重新找到我们的定位。
做两岸交流的桥,现在许多又宽又大的新桥都起来了,就不能再靠原来的那个桥了。但是两岸交流肯定会越来越密切,形态越来越多。开会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一定要参加展览吗?不一定啊!影响值得思考!
所以我们电脑展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考虑到必须在电脑展期间有很精彩的会议,会议只是人的移动,容易办些;但展览有实体的产品可以看得更清楚,也有价值。
两岸的交流,肯定会议多得不得了,各行各业都要搞。公会一定要思索出自己不易被取代的优势。这是什么呢?我可以跟各位报告,B2B或者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都不是那么能复制。比如说东莞聚落和苏州聚落,在中国还很难找到第三个。回想一下,大陆的哪些展览,只要在有规模的城市都可以不断的成功。
于冬雪:没有。
张总:有啊,房地产展,汽车展,锁定本地消费的活动。举例,台湾的电脑展,台北有,台中有,高雄有,台南有。当然中南部的展没有像台北这么大,可是也可以做的蛮滋补。可是高雄、台中、台南城市的规模只一百多万人,这种规模比起广州、深圳、福州、北京、上海小得多,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大陆大都会复制我们在台湾IT嘉年华会这样的概念。这是有挑战的,因为过去大陆IT产品的零售,多半都是透过大卖场或者数码城。我们在台湾创造了展览渠道,台湾的数码城也很有名,可是我们平均每2-3个月一次的B2C的展览会变成IT嘉年华会,厂商热烈的捧场,在现场做折扣的大放送,有各种精彩活动跟百姓互动,变成城市的嘉年华会。有没有可能在大陆复制?在苏州已经证明了,世界的消费者都吃这一套,或者我说大陆的消费者一样也是吃这一套的。我们今年去广州考察,2、3月经济最不景气的 时候,香港办了一个香港精品特卖会。2天就卖了10万张票,香港厂商晚上还要回去补货,你说如何?
过去我们最大的质疑是:IT产品随时都可以在卖场里看到,不稀奇。所以不是把卖场搬到展场那么简单,关键是卖场里看不到一堆辣妹,因为它的楼盘真的是寸土寸金,没有VIP休息室。所以我们正在把我们在台湾成功跟消费者互动的模式试着往大陆复制。目前证明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在台湾资讯月活动为什么100多万人来,展商卖的、百姓买的大家很高兴。我们不是只算参观者人数,更要算他们的提袋率。进了IT展馆之后,看你买多少东西回家,这才叫成功的标准。怎样促进人家买呢?厂商当然也愿意打折。我们有一些活动,比如说您是几月生日?
于冬雪:我是12月。
张总:太好了,12月如果你来参观资讯月,你是本月寿星,你到我们的服务台亮出身份证,马上会给你一张咖啡券,到我们的VIP地点里喝咖啡、吃蛋糕。专家在现场搭起讲台,教老先生、老太太怎么拍数码相机。索尼、奥林巴斯公司都会来支持你。不是只是把展会卖给你,我们的徐副总有一句名言,展览不是只有厂商在现场表演的,也要看你组织者在现场怎样表演的。
你有没有看到我们的现场,开始在发展吉祥物插头宝宝的商品,比如说我们现场的环保袋,就比別家的更受欢迎,因为它设计的可爱。
网际网络这么发达,但我认为人总是需要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我常常讲比尔盖茨如果不亲身考察外地公司,光在网络上就可以管好工作,我就相信网络么事儿都能做。但他还是要跟他的高级主管、跟他的客户面对面互动,人怎么会不需要互动。但问题是,时间有限的时候,他一年只挑几个大活动出去逛,他平常可能在家里做宅男 宅女。因此展不是不可以做,但你要做到老大。
于冬雪:“把大陆展区做大做强”这句话非常的有力,发布会的颁奖过程中,好象整个颁奖都是本土当地的厂商,是自身组织的原因还是由于产品的原因。
张总:这个展本来就是台商当主角的展览,颁奖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得奖厂商帮助很大,这两年我们都有一个外商评审团大奖,就参展的外商中挑一个,将来可以考虑会不会要有一个大陆产品的奖项,这个可以考虑。我们本来是对全体厂商开放,假设今天有一个做主板的大陆厂商也到我们的系统,我们是否接受?我们是会务人员,我们不会决定,但是我们会报给评委,让他们判断游戏规则要怎么改。
张笠先生表示,要把大陆展区做大做强
大陆展区的运作,因为我们的操作都很早,比如说厂商报名春节前后都要把产品资料都送过来,大陆招展的不是专业的行业协会,他们今年到了5月都定不下参展厂商有哪些。今年第一次交给大陆中央级的单位代理,你们也看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都有待于我们会后好好的谈。比起我们当时设定的目标,大厂来的不够多,于总你已经是专家,但我如果不跟你讲电脑展真正的定位和我们的想法,连你也不真正了解。我今年也跑过联想和北大方正,北大方正海外事业部的总经理对电脑展都不是很了解。因为北大方正95%业务在国内,国外只有5%,我只跟他讲了一句话“如果你要碰到全世界尤其是新兴国家的买主,电脑展是成本效益最高,花钱最少,碰到外国有效买主最好的机会”。他其实是心动了,我记得后来好象是贸促会跟他谈的价格谈不拢。
于冬雪:我看到方正新任的老板来了,叫蓝烨。
张总:是同方参展,方正没有。许多大陆企业是从买东西的角度来的。联想的本地台湾分公司参加我们的资讯月,因为他们要在台湾卖他们的电脑。大陆公司一定会思考,他为什么要来参加国际展,就像宏碁也讲到,我是理事长,要支持公会及产业的活动,我来这里不是卖电脑的,在最大最好的平台上打一个国际形象。
如果明年微软和英特尔也希望大陆客户来参展,对他有没有影响?也是有影响力的。因为今年景气不好,IDF规模下降了,英特尔把筹码都压在电脑展里了,AMD也把所有的资源都压在这里了。这要有一个努力的步骤。
于冬雪:我们也希望早日看到公会起到非常好的帮助。
张总:我为什么对于总期望很深,以你们的影响力,如果真正的把台北电脑展的定位、或者对电脑厂商应该来参加的理由说的清楚,建議哪些厂商的确该来这个场合露露脸,展示实力。我相信影响力比我们从台湾再怎么宣传都要大很多。
于冬雪:中国互联网在中国也快速发展了十年,我们也做了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一路走过来的,现在积攒了超过600万的采购用户。上次你们也到了我们华南的客户会的现场,可以看到中关村在线的号召力,所有华南制造业的企业都来了。希望有机会共同推一些事。
- 相关阅读:
- ·台北电脑展见!Skylake新品规格再曝光
//cpu.zol.com.cn/517/5178767.html - ·台北电脑展将至 产品蜂拥引发CPU热潮
//cpu.zol.com.cn/458/4581306.html - ·聚焦台北电脑展2013 Intel独特科技魅力
//cpu.zol.com.cn/377/3775581.html - ·台北电脑展:AMD给出自家跨平台方案
//cpu.zol.com.cn/377/3775678.html - ·Computex2013台北电脑展前方:最后布展
//cpu.zol.com.cn/377/377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