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CPU频道 > CPU评测 > 超频与应用 >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CNET中国·ZOL 作者:中关村在线 刘一非 责任编辑:刘宇峰 【原创】 2007年12月20日 06:00 评论
产品:奔腾E 2140(盒) Intel CPU 回到顶部阅读

前言

  2006年7月27日,Intel公司正式发布基于Core微架构设计的桌面级Core 2 Duo系列双核心微处理器,代号“Conroe”,沿用长达六年之久的NetBurst微架构终于在其65纳米制程工艺末期宣告终结;2006年12月5日,AMD公司正式发布基于65纳米制程工艺设计的桌面级Athlon64 X2系列双核心微处理器,代号“Brisbane”,在落后Intel公司整整一年之后,其制程工艺水准终于在K8微结构末期重新与前者回归同一起跑线……当然,无论是微架构更替也好,制程工艺进步也罢,现时X86结构微处理器双雄均于2006年内完成了自身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产品的阶段性升级,不但联手开创了这一领域的竞争新局面,亦为双方于2007年的桌面级双核心产品线规划奠定了基调。

  也许Core 2 Duo E6300是Intel公司于Core微架构下最先为使用者所熟知的一款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而Athlon64 X2 5000+则是AMD公司65纳米制程工艺下的第一款桌面级作品。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两者均属各自阵营技术革新后的第一批产物,于2006年年底便已问世,而技术特性的尘埃落定也预示着双方于2007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将会把主战场转移至终端市场一侧,即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当我们于2007年年关之际再度翻开Intel和AMD两家公司的微处理器产品价格表时,发现各自阵营中最为廉价的桌面级双核心产品Intel Pentium Dual-Core E2140和AMD Athlon64 X2 4000+的千颗单价竟然分别只有64美元和68美元,而整个桌面级产品线的半壁江山也已悄然为双核心微处理器所占据,2007年亦名副其实的成了双核心产品的成熟年。

产品:奔腾双核 E2160(盒) Intel CPU 回到顶部阅读

Intel桌面级双核心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

2007年Intel公司桌面级双核心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Intel Core 2 Duo E4300

  2007年1月21日,Intel公司以Core 2 Duo E4300试水千元以下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较之前作Core 2 Duo E6300,Core 2 Duo E4300的时钟频率组合由266MHz(1066MHz FSB) x 7=1.86GHz变为200MHz(800MHz FSB) x 9=1.80GHz,同时仅删减VT虚拟以及V-Pro博锐这两项商用功能,且超频效能同样不俗。Core 2 Duo E4300当时的千颗单价为163美元,而AMD公司Athlon64 X2 4000+当时的千颗单价亦同为163美元,两者自然成了最为直接的竞争对手,不过显然是Core 2 Duo E4300要更胜一筹。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Intel Core 2 Duo E4400

  2007年4月22日,Intel公司对旗下基于Core微架构设计的桌面级Core 2 Duo系列双核心微处理器做出力度颇大的价格下调,最高降幅达40%以上,顺势推出千颗单价为133美元的Core 2 Duo E4400,并将Core 2 Duo E4300的千颗单价拉低50美元至113美元,怎料却遭遇121美元Athlon64 X2 4400+和104美元Athlon64 X2 4000+的双重夹击。客观而言,Core 2 Duo E4300甚至亦有攀上136美元Athlon64 X2 4800+效能水准的实力,加之Core 2 Duo E4400的新近登场,一时间,酷睿2双子星与双核速龙三叉戟之间于主流双核心微处理器平台上争得不亦乐乎。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Intel Pentium Dual-Core E2140

  2007年6月3日,Intel公司又以Pentium Dual-Core E2xxx系列进军入门级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先期登场的Pentium Dual-Core E2140和Pentium Dual-Core E2160千颗单价分别仅为74美元和84美元,亦首度将Core微架构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带入100美元以下关口。1MB的L2 Cache二级缓存容量并未使其在效能方面衰减多少,不支持ViiV欢跃功能的“短处”也几乎被使用者所遗忘。凭借Core微架构以及经典微处理器品牌“Pentium”之影响,Pentium Dual-Core E2xxx一经入市便迅速获得广泛认可,而这亦使得AMD公司当时的两款主打产品Athlon64 X2 4000+和Athlon64 X2 4400+显得颇为尴尬。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1333MHz FSB的Intel Core 2 Duo E6x50

  2007年7月22日,Intel公司正式发布1333MHz FSB的Core 2 Duo E6x50系列,仍以4MB L2 Cache二级缓存容量产品固守150美元以上双核心微处理器领域,且以原有的千颗单价水准提供更高的产品规格以及更好的超频效能,进一步拉大与AMD公司在中高阶双核心市场端的产品差距。而在主流级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端,Core 2 Duo E4300的千颗单价将不再进行更新,其空位由133美元降15%至113美元的Core 2 Duo E4400所占据,而Core 2 Duo E4400降价之后所留下的133美元空位则将由新的Core 2 Duo E4500所顶替,力求于相同价位中赋予产品更高的效能,以进一步巩固其优势。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M0步进的Intel Pentium Dual-Core E2xxx双核心微处理器主打低耗能牌

  2007年9月5日,Intel公司再度对入门级双核心微处理器Pentium Dual-Core E2xxx系列进行了小范围的价格下调,至此,基于Core微架构设计的Intel Desktop processor于第三季度的价格调整已基本告一段落。具体至双核心的Pentium Dual-Core E2xxx processor而言,Pentium Dual-Core E2180以84美元的千颗单价占据了Pentium Dual-Core E2160降价之后所留下的空位,而Pentium Dual-Core E2160和Pentium Dual-Core E2140则分别降至74美元和64美元的水准,三者之间以200MHz的时钟频率和10美元的千颗单价做为显著界定标志,产品效能价格比进一步增强。

产品:奔腾双核 E2180(盒) Intel CPU 回到顶部阅读

AMD桌面级双核心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

2007年AMD公司桌面级双核心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第一颗问世的AMD公司65纳米制程工艺CPU——Athlon64 X2 5000+

  2006年12月5日,AMD公司2007年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产品线于首发65纳米制程工艺之时便已初见端倪。AMD公司本想以两款65纳米制程工艺新品Athlon64 X2 4000+和Athlon64 X2 4400+迅速取代旧有Athlon64 X2 3600+以及Athlon64 X2 3800+,进而对Intel公司的新品Core 2 Duo E4300形成合围之势,其间虽对产品的千颗单价做出过下调,无奈其效能价格比于短时期内仍无法显现,因此AMD公司再度祭出经典P-Rating产品Athlon64 X2 3600+,并以102美元的千颗单价力求继续扮演双核心微处理器效能价格比之王的角色。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65纳米制程工艺的AMD Athlon64 X2 3600+

  2007年4月9日,AMD公司先于Intel公司展开微处理器产品降价攻势,力求于新财年第一季取得头彩。具体至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产品而言,Athlon64 X2 3600+和Athlon64 X2 3800+的千颗单价率先下滑至100美元以下,分别为73美元和83美元,力求夺取Intel公司Pentium Dual-Core系列正式登场前的“真空市场”。Athlon64 X2 4000+的千颗单价亦向100美元大关迫近,已达104美元,其效能价格比逐步显现。此时,AMD公司Athlon64 X2 4xxx+系列的直接竞争对手仍为Intel公司的Core 2 Duo E4xxx系列,而平台化优势此时则成为前者的资本。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45W TDP热设计耗能的AMD Athlon64 X2 BE-2350

  2007年6月,Intel公司又以Pentium Dual-Core E2xxx系列入侵100美元以下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由于AMD公司的Athlon64 X2 4000+和Athlon64 X2 4400+仍维持于4月9日降价日时之价位,因此只得继续以Athlon64 X2 3600+以及Athlon64 X2 3800+苦苦支撑。值得一提的是,AMD公司于其间正式发布了TDP热设计耗能为45W的Athlon64 X2 BE-2xxx系列双核心微处理器,而与Athlon64 X2 4000+规格相当的Athlon64 X2 BE-2350千颗单价更是只要91美元(前者则为104美元),无奈该系列产品于终端市场中并不容易买到。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Athlon64 X2 4000+

  2007年7月9日,AMD公司再度先于Intel公司展开微处理器产品降价攻势,与第二季度之初的那次降价策略如出一辙。具体至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产品而言,经典P-Rating型号Athlon64 X2 3600+和Athlon64 X2 3800+终于从最新一季的报价单中消失,Athlon64 X2 4000+和Athlon64 X2 4400+相继落入100美元以下,并新增Athlon64 X2 4200+扩充产品线以增进竞争力,AMD公司Athlon64 X2 4xxx与Intel公司Pentium Dual-Core E2xxx的竞争态势就此最终成型。至于在150美元以上的中高阶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由于Intel公司1333MHz FSB Core 2 Duo E6x50系列的登场,AMD公司于该领域基本沦丧殆尽。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AMD Athlon64 X2 5000+“Black Edition”

  2007年10月8日,AMD公司于第四季度开市之初便低调下调了旗下Athlon64 X2系列双核心微处理器产品的千颗价格。Athlon64 X2 5200+、Athlon64 X2 5600+、Athlon64 X2 6000+等中高阶层型号的订货截至日期由2007年第三季度延长至2008年第一季度,8月20日与9月25日问世的Athlon64 X2 6400+ Black Edition和Athlon64 X2 5000+ Black Edition分别以220美元和136美元(普通版本为115美元)的千颗单价与Intel公司的Core 2 Duo E6x50以及Core 2 Duo E4xxx系列相望,而Athlon64 X2 4000+/4200+/4400+/4800+亦同样做出价格下调以回应2007年9月5日Intel公司Pentium Dual-Core E2xxx系列的降价。

产品:酷睿2双核 E4400(盒) Intel CPU 回到顶部阅读

Intel新品与降价并行,AMD单纯调价属无奈

Intel:新品与降价并行,AMD:单纯调价实属无奈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我们不妨以AMD公司Athlon64 X2 4000+的走势做为对上述现象进行进一步剖析的切入点。2006年第四季度,Athlon64 X2 4000+初入市场时的千颗单价为163美元,这与Intel公司Core 2 Duo E4300的千颗单价完全一致,而两者亦在所难免的成了最为直接的竞争对手。2007年第一季度,Athlon64 X2 4000+的千颗单价下调19美元至144美元,此时其直接竞争对手仍未Core 2 Duo E4300,而前者亦希望于价格端占得先机。2007年第二季度,Athlon64 X2 4000+的千颗单价大降40美元至104美元,而Intel公司的Core 2 Duo E4300更是直降50美元至113美元,不过前者于价格端仍旧占据优势。2007年第三季度,Athlon64 X2 4000+的千颗单价再次大幅下滑31美元至73美元,不过其此时的竞争对手却换成了新近入市的74美元Pentium Dual-Core E2140。2007年第四季度,AMD Athlon64 X2 4000+和Intel Pentium Dual-Core E2140的千颗单价再次分别下调至68美元和64美元,继续于入门级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争夺至今。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当我们于2007年年末对双方的千元以下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产品进行汇总时,发现AMD公司的Athlon64 X2 4000+/4400+/5000+等主力型号于2007年第一季度间便已上市,而Intel公司的五款产品则是于2007年第二季度的四月至七月间陆续登场。纵观双方于2007年内千元以下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端的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Intel公司能够将产品运作和价格策略同时进行,即每当有新款型号问世时便催生旧有产品的价格下调,而当旧有产品降价时又会有新款产品弥补其原有价位。而AMD公司的Athlon64 X2系列虽有x 0.5倍频技术为产品线细化服务,无奈于Intel公司的强大压力,只得以相对单纯的价格下调为主,这亦造成了其某一款产品于不同时期内竞争对手不同的情况出现。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当然,Athlon64 X2 5000+于2007年年内的走势亦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MD公司于中高阶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市场的表现。2007年第一季度,新近问世的Athlon64 X2 5000+千颗单价由301美元巨幅跳水至222美元,而其最直接竞争对手自然是Intel公司千颗单价为224美元Core 2 Duo E6400。2007年第二季度,Athlon64 X2 5000+的千颗单价再度大降至167美元,而其此时的最直接竞争对手又变成了千颗单价为163美元的Intel Core 2 Duo E6320。2007年第三、第四季度,随着Athlon64 X2 5000+的千颗单价跌入130美元以下关口,其最直接竞争对手亦最终更替为Intel Core 2 Duo E4xxx系列。其间虽凭借旧有90纳米制程工艺推出3.0GHz版本的Athlon64 X2 6000+甚至是3.2GHz版本Athlon64 X2 6400+,并以“Black Edition”之名大打超频牌,但仍无法摆脱全面败于Intel公司Core 2 Duo E6x50系列之现实。

产品:酷睿2双核 E4500(盒) Intel CPU 回到顶部阅读

效能评估平台软硬件环境说明

效能评估平台软硬件环境说明

  在本次测试过程中,我们将使用英文版本的Microsoft Windows Vista Ultimate 6.0.6000 x86操作系统,关闭所有Windows开机启动项,并不对操作系统进行任何优化,用以获取最大的系统稳定性与兼容性。所有测试软件运行过程中均使用默认桌面主题和“最佳效果”,关闭屏幕保护、休眠、系统还原以及自动更新等功能,并统一使用公版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为获取最为真实原始的客观评测数据提供基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测试中所涉及的产品参数以及主板和显示芯片组驱动程序都会在测试平台说明中给予相应注释。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产品:速龙64 X2 4000+(盒) AMD CPU 回到顶部阅读

SYSmark2007 Preview多任务效能测试

SYSmark2007 Preview多任务效能测试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在通用数字办公效能评估工具BAPCO SYSmark2007 Preview中,Intel公司千颗单价仅为64美元的Pentium Dual-Core E2140与AMD公司千颗单价为89美元的Athlon64 X2 4400+拿下相同分数,千颗单价113美元的Intel Core 2 Duo E4400甚至高出千颗单价为125美元的AMD Athlon64 X2 5200+一分,而Intel公司的Core 2 Duo E4500则成为现时千元以下桌面级双核心微处理器中唯一一款能够于该环节中突破百分大关的产品

产品:速龙64 X2 4200+(盒) AMD CPU 回到顶部阅读

PCmark2005 CPU基准效能测试

PCmark2005 CPU基准效能测试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在通用基准效能评估工具Futuremark PCmark2005中并未出现像BAPCO SYSmark2007 Preview那样的“跃级”比较状况发生,双方位于同一价格区间上的产品在绝对效能方面亦处于同一水准之上。Intel Core 2 Duo E4500依旧拿下了十款参测双核心微处理器中的最高分数,而总体看来,Intel公司的产品在该环节中仍然拥有微弱的领先优势。

产品:速龙64 X2 4400+(盒) AMD CPU 回到顶部阅读

3Dmark2006 CPU 3D效能测试

3Dmark2006 CPU 3D效能测试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Futuremark公司的另外一款通用效能评估工具3Dmark2006所反映出的结果同PCmark2005趋于一致,只是该环节中的绝对效能占先者由Core 2 Duo E4500换成了Athlon64 X2 5200+,而AMD公司的产品则在分组对抗中普遍取得小幅度领先。

产品:速龙 X2 5000+(盒) AMD CPU 回到顶部阅读

产品平均效能比较与效能价格比分析

产品平均效能比较与效能价格比分析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在千颗单价100美元内这一层级上,Intel公司的Pentium Dual-Core E2xxx系列显然比AMD公司的Athlon64 X2 4xxx+系列更具效能价格比一些,旗下三款产品的千颗单价均位于竞争对手之前,而平均效能亦处于领先位置。在千颗单价100美元 ~ 130美元区间内,Intel公司的Core 2 Duo E4400则遭遇至AMD公司Athlon64 X2 5000+和Athlon64 X2 5200+的双重阻击,而Core 2 Duo E4500则在效能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产品:速龙64 X2 5200+(盒) AMD CPU 回到顶部阅读

全文总结

全文总结

  2007年11月12日,Intel公司正式发布基于45纳米制程工艺设计的桌面级Core 2 Extreme QX9650四核心微处理器,时隔两年之后再度对硅晶片制程工艺做出升级,且于原有Core微架构基础上做出改良;2007年11月20日,AMD公司正式发布基于K10微架构设计的桌面级Phenom系列四核心微处理器,虽未于65纳米制程工艺方面更上层楼,但已沿用四年之久的K8微架构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接班人。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2006年的这个时候,X86结构微处理器双雄均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自己的产品技术,只是竞争层级已由2006年年底的双核心上升至现时的四核心层面,亦为2008年,至少是2008年前三季度的竞争定下了基调。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Intel公司将于2008年第三季度迎来新旧制程工艺的交替

  在Intel公司方面,据最新一季桌面级微处理器产品线出货比例示意图显示,45纳米产品于2007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将仅为2%左右,而待2008年第一季度45纳米双核心和四核心的混合大军全面杀到后,其整体出货量也将一举突破20%。直至2008年3MB二级缓存容量的双核心产品问世之际,45纳米产品的整体出货量将达到30%。到2008年第三季度,其整体出货量将突破50%大关,以实现新旧制程工艺的交替。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Intel公司早前曾宣布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经过简化的全新产品命名方式,原计划将现时双核心Core 2 Duo以及四核心Core 2 Quad产品线合并为Core 2,于处理器品牌中淡化核心数量,只以产品具体型号中的第一位英文字母做为区隔依据。但是在各大OEM业者的一致反对意见下,Intel公司最终取消了上述规划,而现有双核心Core 2 Duo和四核心Core 2 Quad产品线的命名方式亦得以保留。为与旧有65纳米四核心Kentsfield以及双核心Conroe产品做出有效区隔,Intel公司亦采用全新的数字编号命名方式。其中,四核心Yorkfield内核产品将被最终命名为QX/Q 9000系列,而双核心Wolfdale内核产品则将最终以E8000系列命名。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AMD公司2008年桌面级主流平台规划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AMD公司2008年桌面级旗舰平台规划

  在AMD公司方面,其显然希望借助于“Spider Platform”蜘蛛系统的发布以平台化优势弥补自身于微处理器效能方面的相对不足。因此,我们于2008年下半年便将看到“Spider Platform”的继任者——“Leo Platform”的问世,微处理器方面将更新至45纳米制程工艺的“Deneb”和“Propus”,基于四核心或者三核心设计。当然,在此之前的2008年第一季度,我们更是能够看到基于Hybrid CrossFire技术打造的“Cartwheel Platform”,微处理器方面则将迎来65纳米制程工艺的“Toliman”和“Kuma”,并力求以三核心理念占得市场先机。

千元价位肉搏战 10大双核CPU年度横评

  处于“Tick-Tock”战略之下的Intel公司其微处理器产品发展速度变得愈发迅速,也许现时45纳米制程工艺Penryn家族只需要6—9个月的时间,便能够迎来新一轮的Tock——研发代号为Nehalem的全新微架构,经过改良的Hyper-Theading超线程技术亦将重新回归,使得单颗处理器所拥有的线程数量最大可达16个,同时将内建内存控制器以及图形核心,防堵“AMD Fusion”微处理器独彩。Nehalem微架构之后则是32纳米Westmere家族,而2010年亦将迎来Sandy Bridge微架构。而在AMD公司方面,其能否于微处理器架构以及制程工艺等两大核心方面同时保持活力成为其下一阶段为人所关注之焦点。

查看本文作者 刘一非 的其他文章>>
相关搜索:X2 横向评测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AMD  散热器  intel  
视觉焦点
Intel 奔腾E 2140(盒)
CPU评测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CPU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查看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