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U温度的检测
尽管现在有很多对CPU温度时行监测的软件,但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对CPU温度监测的硬件设施。
早期的CPU,无论是Intel还是AMD,内部都没有温度监控功能,大多数情况下,是主板CPU插座内的一个热敏电阻来监视CPU温度,温度读数是由监控芯片根据温敏电阻的阻值变化计算得出。热敏电阻是接触式测温元件,如果热敏电阻与微处理器接触不够紧密,微处理器的热量不能有效地传送到,所测量温度会有很大误差。同时,微处理器的核心发出热量由芯片封装向外部散热,微处理器的表面温度和核心温度之间约有15度~30度的温差,结果因芯片封装形式不同,以及环境温度的不同,而让真实的CPU温度难以确定。
随后,为了解决这个弊端,采用了内部核心检控的手段来获得真实的CPU核心温度。在CPU内核里面加入了一个专门用于监测CPU温度的热敏二极管,同时在主板上搭配与热敏二极管配套的监控电路,这个热敏二极管的正负两极作为CPU两个针脚直接来通过主板CPU插座和主板的温度监控电路相连。
在整个监控过程中,当CPU工作时,热敏二极管就将感应到的数据变化传输给主板的温控电路,由主板根据所接收到的数据计算出CPU的内核温度,如果计算出来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警戒线时,系统就会自动在瞬间切断CPU核心电压,使CPU停止工作并让系统挂起,从而保护CPU不被烧毁。但此类内部测温、外部控制的技术存在一个弊端,即在CPU温度过高时直接关闭电脑,这就会导成数据因为未能及时保存而丢失。
为弥补了第一代内部温度监控技术的不足,产生了第二代内部温度监控技术—热量控制电路,第二代内部温度监控技术与第一代相比,在保留第一代的温控装置的基础上多了第二套热敏温控装置。第二套装置中的热敏二极放置在CPU内核温度最高的部位,贴近ALU单元,如果CPU最热的地方超过一定值,第二套热量温控装置会发送一个PROCHOT#信号使热量控制电路系统开始工作,通过减小CPU的倍频来降低CPU的负载进而达到降温的作用,第二套装置起到实时调节作用。其实第二套装置就是我们常见的ACPI装置。
如果增加的第二套装置不起作用,或者CPU温度过高不是由CPU发热导致而是由散热设置导致的,温度就会继续上升直到达到第一套热敏装置的临界值时,第一套装置就会会切断CPU电路。这样就可以相对智能的调节CPU温度和CPU负载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CPU的安全性。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当CPU温度过高时,由于第二套装置的作用会降低CPU的性能,这一点在超频玩家那里也很常见,尤其是P4时代的CPU超频之后由于发热的增加,CPU的性能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就是第二套装置在检测到温度过高时降低了CPU的性能。
知道发CPU发热和监控的原理之后,作为用户我们从哪儿得知CPU的温度并且进行设置呢?请看下页。
- 第1页:CPU的温度真的可以煎蛋吗
- 第2页:TDP、散热及其影响因素
- 第3页:CPU的温度的读取及保护电路